中央研究院_森林步道/生態池_生物導覽

歡迎使用本圖鑑,網站說明如下:
1.植物導覽分2大區域,請依各區域之連結進入後,再選物種中文名稱進行查詢,或點選下方各科圖像進入圖像式索引頁面,並依圖查詢。
2.本網站科別分類以 被子植物APG 分類法 、石松類&蕨類 為標準,名稱則參考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名錄。
3.網站所使用圖片皆為志工或熱心人士提供,各圖片之版權為圖片作者所有,請勿任意下載作其他用途,如有需要請與中央研究院生態志工聯繫。
4.網頁文字或圖片如您認為過小,可利用ctrl鍵+滑鼠滾輪進行調整,以方便查閱。
5.如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來信至 ecofun4share@gmail.com ,中央研究院生態志工隊感謝您。

a.中央研究院森林步道植物
b.中央研究院生態池植物
c.兩棲_爬蟲_哺乳_昆蟲_蛛形_鳥綱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半邊蓮 (生態池 NO.34)

科屬:桔梗科(Campanulaceae)山梗菜屬(Lobelia)
學名:Lobelia chinensis
別名:半邊蓮、水仙花草、拈力仔草、鐮歷仔草、半邊荷花、鐮刀草、鐮刀仔草、細米草
說明:
半邊蓮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植物、高約10公分、有乳汁細光滑·有匐狀分枝.節地生根。葉互生.狹披針形至線形、長0.7-2cm、寬3-7mm,葉緣全緣或疏生細齒;具短或近柄。單生.花梗長2-3cm;花筒喇叭形先端5裂花冠白色粉紅色或淡色·先端5裂·製片披針形·均偏向一側:雄蕊5枚·合生雄蕊.絲基部被毛.2枚花先端有毛,其餘3枚花藥毛;雌2叉,子房位.2室。蘋果/倒圓形.種子多數.細.形.褐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本草網目》記載:「半邊蓮.小也。生陰濕堑邊就地細梗引蔓,節節而生細葉.秋開小花,淡紅色.只有半邊如蓮花狀其冠端5裂不邊生故為邊」生在水田邊、路邊旁、溪邊等潮濕處.性喜潮濕環境.

稍耐乾旱、耐寒,可在田間自然越冬。

圖片:
生態池溪流區 葉互生,無柄

夏季葉腋開單生淡紫色或白色小花

蒴果

葉互生、狹披針形至線形、長0.7-2cm、寬3-7mm

葉緣全緣或疏生細齒;具短或近柄

QRCode






茳茳鹹草 (生態池 NO.33)

科屬:莎草科 Cyperaceae  莎草屬 Cyperus
學名:Cyperus malaccensis subsp. malaccensis
別名:茳茳鹹草(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監草、茳茳鹹草、鹵草(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茳芏(原变种)(中國植物誌:Cyperus malaccensis Lam.)原產地:栽培,不常見。台灣原生種(特生中心)。

說明:茳芏(茳茳鹹草):小穗排列較密,莖三角形。在沙洲上出現甚早,由種子或根莖延伸,呈簇生狀,族群蔓延性較弱,因此除在沙洲上成片狀外,在堤內水澤中都是呈簇生狀,或蔓生成帶狀。高約130公分,桿直立,光滑呈深綠色,葉片退化在基部呈葉鞘狀包圍著莖稈。花穗開在莖稈頂端呈聚繖,每一小花穗約40朵花,淺褐色。雄蕊及雌蕊柱頭皆三枚。莖稈可編織草蓆。早期淡水河蘆洲和社子島的河岸沼澤主要生長著蘆葦和鹹草等類植物,大片的茳茳鹹草在夕陽下迎風搖曳。鹹草在社子島地區的生長情形也可以從史書上看出一點端倪,在陳培桂(1871年)的《淡水廳志:淡水廳圖》曾提及「咸(鹹)草埔」,其實就是指今天的社子島地區。茳茳鹹草,小穗排列密,三角形的莖,根莖粗壯且柔韌,長度又可達 1 公尺以上,早期臺灣地區的農人們便將它的稈曬乾,做為手工編織草繩、草蓆的材料,在塑膠業尚未發達的年代,鹹草草蓆是基隆河畔農家的收入來源之一。早年婆婆媽媽到菜市場買菜時,小販用來綁肉綁菜的草繩~

傍晚的基隆河口,光映照在水面波光粼粼,美麗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但是這裡的水生植物可是面臨生存危機。茳茳鹹草屬於莎草科植物,分布在濱海潮間帶,老一輩的人尤其不陌生,因為它是菜販用來綁肉綁菜的好幫手。以前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經濟作物,是彈塗魚、招潮蟹躲避水鳥的窩,現在卻被當成雜草鏟掉,中研院生態池基於保育保種特別種植了好幾叢,可供大家觀賞!!

圖片:



莖三角形


QRCode



台灣萍蓬草 (生態池 NO.32)

科屬:睡蓮科(Nymphaeaceae) 萍蓬草屬(Nuphar)
學名:Nuphar shimadae Hayata
別名:臺灣萍蓬草、水蓮花、萍蓬草、臺灣川骨
說明:
台灣萍蓬草屬睡蓮科萍蓬草屬,大家較熟悉的,叫「水蓮花」。有一首很好聽的台語老歌,由楊三郎作曲,周添旺作詞,歌名叫「孤戀花」,共有三節,第一節歌詞裡就有提到「水蓮花」: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啊... 啊... 阮是思念郎君伊,暗相思,無講起,要講驚兄心懷疑。歌裡的水蓮花就是台灣萍蓬草,花為單一花序,所以每朵花都是孤挺挺的直立在水面上,作者用此來比喻歌裡的女主角孤獨一人,天天單相思心所愛的那個人,靜靜的等待露水—也就是愛情—來滋潤。由這首歌可以猜測,水蓮花在早期的台灣應該不是稀有的植物,台灣中、北部沼澤或水池中。多年前,本種分佈在中、北部。近年來,由於土地需求大增,許多沼澤或水池遭填方而消滅,本種亦隨之消失。至今,僅在桃園一帶少數水池中尚存。

台灣萍篷草為睡蓮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台灣特有的浮葉性水生植物,莖草本,地下塊莖修長;葉心形,基部有V形缺刻,互生,有長柄,是浮葉型植物,沉水葉翠綠且透明;花序單生花,花萼片5枚,倒卵形,黃色,雄蕊多數鮮黃色,雌蕊柱頭紅色(真正的花瓣已退化不易辨認),花梗很長,將花朵高高托出水面;果實漿果,先端鳳梨頭狀;種子橢形,黃綠色,花期長。因雌蕊柱頭鮮紅色不同於其他國家之萍蓬草,過去台灣各地水塘各有生長,也就是歌謠「水蓮花」的主角,但因水塘消失,已被列為瀕臨絕種,是被公認為最美麗的萍蓬草。
圖片:






QRCode



薏苡 (生態池 NO.31)

科屬:禾本科(Gramineae)黍亞科薏苡屬(Coix)
學名: Coix lacryma-jobi L.
別名:薏苡仁、苡仁、草珠、薏仁、白薏仁、薏米  

說明: 薏苡原產於越南、泰國、印度及緬甸等東南亞一帶,中國大陸及日本亦有栽培歷史相當久遠,
《本草》一名「回回米」、「西番蜀秫」、「草珠」 葉形如黍 開紅白花 農曆五、六月間結實
果實灰白色至青白色,形如珠子,鄉間小孩以線串穿,作為戲耍玩具。多年生草本作物 薏苡春米為飯 味道甘美 剝去堅硬的外殼即為「薏苡仁」 可以蒸煮及煮粥 也可以磨粉做成麵 和米一同釀酒 是古代充饑救荒食物 早期台灣在中南部山區也曾種植薏苡 大多主要集中於台南、高雄、屏東等地 。住民早已知利用薏仁搗碎後作粥或藥用 但因栽培品種混雜造成產量不高 栽培面積並不廣,近年來生活水準提升,逐漸重視養生保健的天然健康食品,薏苡仁已成為目前食物療法中的補品 市面常見的「四神湯」所用的主材料即為薏苡仁,薏苡也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 根能「殺蟲利水」 種仁可以用來去除蛔蟲
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公尺,稈直立粗壯有分枝,葉互生線形至披針形,長20~40公分,
寬1.5~3公分,中脈粗厚,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腋生,小穗單生雌雄同序,雌花位於雄花上部,
由總苞抽出,雄小穗2~3枚,其中一枚無柄,雌小穗亦2~3枚,僅1枚發育,外被一珠狀之灰白色、灰藍色或灰黑色骨質總苞具光澤,穎果圓球形,徑約0.6公分

圖片:





 

QRCode:


山黃梔 (生態池 NO.30)

科屬: 茜草科(Rubiaceae)黃梔子屬(Gardenia)
學名: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別名: 梔子花

說明: 是著名的香花植物,花曬乾可供花茶香料,成熟果實可提取梔子黃色素,可作黃色染料,用於食品及化粧工業之天然色素,在古代主要是供作衣服及高級服飾的染料。果實是綠底小灰蝶幼蟲的食草,孵化後的幼蟲會鑽入果實與花苞內攝食成長。花白色,凋落前轉為黃色;具芳香,可做薰香花茶之香料。它的木材黃褐色,質地緻密可供雕刻。

圖片:
花白色,凋落前轉為黃色



葉革質,具短柄,對生或偶輪生,闊倒批針形或橢圓形,全緣

葉子幾無柄,對生,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5~15 公分長,3~7 公分寬,先端漸尖,基部銳,兩面光滑無毛;托葉包莖。

果實很像古代的巵的酒器,這是它命名的由來。果實有5稜連接宿存花萼,熟食由綠轉成黃紅色。

果實是綠底小灰蝶幼蟲的食草,孵化後的幼蟲會鑽入果實與花苞內攝食成長


QRCode